購買理財產品將發生變化——銀行理財市場迎新規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理財公經理財產品銷售辦理暫行辦法》(如下簡稱《辦法》),请求切實保護投資者正當權益,同時明確了理財產品銷售機構范圍、強化了理財產品銷售流程辦理。“此前,理財公司沿用的主如果商業銀行理財、代銷等監管規則,周全性和適用性不足。”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說,為了適應新形勢、新變化,這次監管層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規范,充实钻研、借鑒了國內外已有的成熟經驗,以防止轨制窪地。
我國25萬億元規模的銀行理財市場迎來新規,個人投資者需重點關注三方面變化:一是購買理財產品必須按期進行風險經受能力評估﹔二是若是銷售機構宣傳某產品“保本高收益”,這就是欺詐﹔三是銀行理財產品有了“防偽碼”,購買前要“三查”,查機構、人員和編碼,以防遭受虛假產品。
“風險評估”必不成少
當前,理財公司已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主力軍和第一大機構平去疣,台。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間統計,從存量數據看,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理財公司存續產品規模為7.61萬億元,同比增長5.06倍,市場佔比高達30.40%﹔從增量數據看,2021年一季度理財公司共新發產品1452隻,累計召募金額8.34萬億元,市場佔比達27.06%。
作為新型金融機構,理財公司還不被人熟知。理財公司可分為兩類,一是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佔據市場主體﹔二是經監管核准設立的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比方中外合資理財公司等。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是比年來的一項首要轨制創新。從法令關系除毛膏,上看,銀行理財屬於直接融資,本質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財”,銀行並不承擔投融資風險。但在此前的“保本理財”時期,銀行理財更像是間接融資,常與存款混同,導致本應分离的投資風險反而集中在銀行體系內,系統性金融風險不斷積聚。
為了防备化解金融風險,監管層请求銀行的理財業務與信貸、自營買賣、証券投行等業務分離,通過一個“自立經營、自負盈虧”瘦身霜,的消毒神器,獨立法人機構運行,這即是理財子公司。今朝已有24家商業銀行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此中20家已正式開業,五大國有行理財子公司均已運行近兩年時間。
面對新的理財公司,投資者該若何購買產品?《辦法》強調,為保護投資者權益,銷售機構必須對投資者進行風險經受能力評估,堅持“適當性原則”,嚴禁把高於投資者風險經受能力的產品賣給投資者。風險經受能力評估的依據最少要包含如下身分:投資者年齡、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標、收益指望、風險偏好、流動性请求、風險認識及風險損失經受水平等。
值得注重的是,若是投資者已超過一年沒有進行過風險經受能力評估,當其再次購買理財產品時,必須從新完成風險經受能力評估,並對結果簽字確認。
厘清“業績比較基准”
此後,投資者購買理財公司產品可通過兩個渠道,一是理財公司,二是代銷機構,前蜂蜜凍幹檸檬片,者又可以分為銀行網點購買、電子渠道購買,如手機銀行APP。
無論通過哪個渠道,投資者都要認真閱讀“理財產品銷售文件”,切莫仓促掃一眼文件就慌忙簽字,乃至連理財產品的根基信息都不领會。
根據《辦法》,打開“理財產品銷售文件”後,裡面必須包括“風險揭露書”。起首,要在醒目標位置提醒投資者“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須謹慎”﹔其次,必須包括理財產品的類型、刻日、評級結果、適合購買的投資者等根基信息,並配以示例,說明最晦气投資情景下的投資結果。
最首要的是,“風險揭露書”必須包括“本理財產品不保証本金和收益”提醒,並根據理財產品的評級結果,告诉投資者可能承受損失的水平,若是有銷售機構宣傳某產品“保本高收益”,那就是欺詐。但記者在銀行網點隨機採訪時發現,大多數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根基信息不领會,特别對“業績比較基准”观點十分目生,乃至把它誤認為保本產品的“到期收益率”。
今朝,銀行理財正在開啟淨值化轉型,保本產品已成為歷史,不會再發行。與保本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分歧,淨值型產品的預估收益通過“業績比較基准”來體現,也就是說,理財公司根據產品往期的業績表現,或同類型產品的歷史業績,計算出來一個投資者可能獲得的預估收益。
但出於市場競爭考量,個別理財公司曾亂設“業績比較基准”,誤導投資者購買產品。為此《辦法》特別提出,“業績比較基准”不克不及亂設,理財產品的銷售機構不得利用未說明選擇缘由、測算依據或計算法子的業績比較基准,不得單獨或凸起利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現業績比較基准。
同時,理財產品的銷售機構不得虛假宣傳、单方面或不當宣傳,不得强调過往業績,不得預測理財產品的投資業績或出具、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
三查理財產品“防偽碼”
除閱讀風險揭露書、確認理財產品的根基信息,投資者還可查詢理財產品的“防偽碼”,防止遭受偽冒機構、偽冒人員銷售虛假理財產品。
去哪裡查詢?中國理財網是中國銀保監會授權的理財產品查詢独一指定平台,該網站依靠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間的信息登記系統。依照《辦法》,理財產品銷售機構應在以上系統登記本機構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信息並及時更新,要確保登記信息真實、准確和完备。
查什麼內容?查機構、人員和編碼。此前,銀行理財曾出現多起“飛單”事務,個別銀行事情人員操纵職務之便,向投資者銷售非本銀行的、第三方機構的虛假理財產品,誤導投資者誤認為本身購買的是銀行合規產品,一旦出現風險,損失常常難以追回。
“托管是監管的第一道防線。”中國銀保監會上述負責人說,比年來,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間不斷完美托管系統、升級理財登記信息系統建設、钻研創建理財風險監測體系、加強數據治理,為實現理財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穿透式監管發揮了首要支撑感化。
“接下來,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間將持續優化‘中國理財網’,強化信息表露平台建設。”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間總裁立室軍說,以期更好地實現“理財產品指定查詢平台、理財產品第三方信息表露平台、權威發聲陣地、投資者教诲陣地”四大重要功效。
立室軍介紹,今朝該網站的優化升級正在渐渐推進,一期升級已上線。接下來,將進一步豐富中國理財網的查詢內容,完美理財信息表露平台功效,確保“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和上述《辦法》中信息表露的相關请求落到實處。
頁:
[1]